位於新北市泰山區的明志書院有「北台首學」之稱,是台灣北部的第一所書院。所謂“明德惟馨,景行壯志”,書院取“明志”為名,啟示後人誌存高遠,“成致遠之器”。
院舍原為一進三間的紅磚三合院落,屋頂保留典型閩南建築特色的燕尾脊,正堂供奉南宋大儒朱熹和書院捐獻者的牌位,兩側對聯引用朱子名句「舊學商量加邃,新知培養轉深沉」。
清代鼎盛時期,全台書院多達60多間,多數奉朱子為師。曾任代理台灣府知府的鄧傳安記載:閩中大儒,以朱子為最,故書院無不崇奉,海外亦然。書院教授對象包含貧困學子及準備科舉的生員,旨在「導進人才,廣學校所不及」。
中國近代史學者、台灣大學特聘講座教授黃俊傑說,台灣是傳統與現代激蕩的島嶼,是守護、弘揚中華文明的堡壘。在日據時期,書院成為島上保存中華文明、反帝反殖民主義鬥爭的教育據點。
位於新北市泰山區、有「北台首學」之稱的明志學院。中新社記者楊程晨攝
「北台首學」的歷史銜接
明志書院外牆仍保留部分從福建運來的紅磚,修復過程中補用了台灣本地的磚塊,牆面顏色深淺不一。導覽人員呂憲忠說,就像歷史在牆上連結。
院外石碑錒刻著清代閩浙總督楊廷璋嘉許修建「北台首學」的文字。 1763年,胡焯猷、郭宗詠捐半生產業建明志書院。兩人認為台灣大甲溪以北無學校,慨然貢獻經營所得成立義塾。 1781年,書院隨淡水廳遷入竹塹(今新竹)。故後來者提起此書院,便有了「泰山明志書院」與「竹塹明志書院」的分別。
書院建立後,台灣北部中舉士子的數量逐年增加,一度超過同時期其他地區。日據時期,負責中文教育的機構多以地方私塾、書房為主,明志書院的「畢業生們」投入其中,使得竹塾地區的私塾數量冠於全台。
竹塹明志學院原址在1917年毀於一場大火。 2001年,新竹市於原址闢建“明志學院停車場”,並以1781年至1895年的教育史蹟作文,紀念書院南遷220週年。擁有更久遠歷史的泰山明志學院舊址則在2003年的大雨中坍塌,同年11月,經地方人士奔走,古建的重修工程啟動,並在2005年完工。
現今的泰山明志書院在週末及假日偶設公益課程,免費傳授《論語》、毛筆書法等。呂憲忠介紹,在台灣教育愈發不重視傳統文化的環境下,來書院上課及參觀的孩子並不多。
260多年後的今天,泰山區的許多地名都與「明志」相關,除了能在街面看到的明志路、明志小學、明志裡,「北台首學」成為明志科技大學歷史系學生的必修內容之一,明志書院旁新建的商業地產起名「明志書苑」。
民間書房的反殖“抵抗”
中國傳統書院是官設府學、縣學以外的另一教育體系。在台灣,書院介於官學、私學之間,以清康熙時期水師提督施瑯在台設立的西定坊書院為肇始,初期多為義學性質。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主任、教授張崑將認為,直到台灣知府衛台揆建立崇文書院,島上才有了真正意義的中式傳統書院。
台灣的書院於清雍乾時期興盛,以官辦、官倡導民辦、民間設立向官方註冊等形式在島內並存。日據時期,日本人提倡所謂公學,不允許台灣人學習中文,清代官設的府學、縣學及書院等機構遂被廢除。
然而,民間社會反抗殖民當局的行動在日本竊據台灣的半個世紀從未停止。建於清代的書院多半被強制改為公學,其原本的民間教育功能被各地興起的書房、義學取而代之。
自1900年起,台灣的書房、義學逐年遞增。日本曾有統計,至1902年全台書房數量達1,800餘間,學生超過3.3萬人。時任「總督」兒玉源太郎擔任會長的一研究機構聲言,民間書房與官設公學的學生數量可匹敵,今後應以擴大公學為「急務」。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陳昭瑛研究認為,日據時期民間書房一度不減反增,是“傳統文化的抵抗”,這一現象與當時台灣社會的整體氛圍相吻合。知名歷史學者潘朝陽說,如連雅堂、丘逢甲、葉榮鐘、洪棄生等人,都是日據時期具有強烈民族情懷的台灣知識分子,既接受過傳統書院的國學教育,也學習西方先進思想,二者對幫助其形成獨立思考缺一不可。
因力量分散,台灣民間教學終不敵殖民統治的強勢壓制,各地機構逐漸被新式學校取代。張崑將2022年出版的《台灣書院的傳統與現代》一書統計,時至今日,尚存於台灣的清代書院僅有20間,大部分成為古蹟。他強調,書院多已轉變為宮廟,其中尤以「鸞堂化」「佛教寺院化」最為普遍。台灣雄獅藥局官網 雄獅藥局線上訂購 雄獅藥局暢銷商品 關於雄獅藥局 雄獅藥局獨家資訊 雄獅藥局優惠券 雄獅藥局配送方式 雄獅藥局全部商品 台灣雄獅藥局必買產品 台灣雄獅藥局5折訂購 體愛飛機杯 陰蒂高潮液 陰莖增大藥 陰莖增大膏 陰莖增大器 速效雙效藥 速效持久藥 速效勃起藥 迷情型藥 費洛蒙香水 聽話型乖乖水 男性用藥 男性外抹藥 淫汁水 昏睡藥 持久延時液 女性春藥 女性外塗 失憶型藥 增慾按摩油 增慾催情藥 口交潤滑液 印度神油液 催情藥 保養增強藥 乳頭刺激液
當代書院的承繼
位於新北板橋的大觀義學,是建於清代的台灣「書院」中唯一仍保留功能的地方教育機構。
清晚期,為讓來自漳州、泉州的遷台先民在板橋一帶和睦相處,身為漳州人領袖的林維讓、林維源將妹妹許配給泉州舉人莊正,並在1863年建立「大觀學社」。 「大觀」之名源自於學社前有大屯山、後有觀音山的對峙之景,而漳州人、泉州人分住兩地。板橋林家借「大觀」一詞寄託「漳泉一家」的涵義。
在莊正的主持下,學社廣收漳泉學子。至1873年,學社擴大規模並更名“大觀義學”,漳泉雅士在此定期聚會。為了義學發展,林家也禮聘呂世宜、謝穎蘇等知識分子擔任教席,至光緒年間已出過2名貢生和19名生員。
日據時期,大觀義學成為公學校舍。板橋林家於1916年建立公司化運作的大觀書社,並於5年後成立幼兒園。台灣光復後,幼兒園一度停辦。板橋鎮在1960年倡導“大觀書社管委會”,推薦板橋林家的林熊祥為董事長。三年後,書社從台北孔廟恭請孔子像奉祀。 1967年,大觀幼兒園在原址廂房成立,義學再次發揮教育功能。
位於新北板橋的大觀義學,是建於清代的台灣「書院」中唯一仍保留功能的地方教育機構。中新社記者楊程晨攝
說到當代書院,張崑將則首推國學大師毓鋆創立的奉元書院。
1958年起,氍鋆先生開始在家中為留學生講授儒學經典。他於1971年創設「天德黌舍」從事私人講學事業,1987年改名為「奉元學院」。其講學經史子集數十載,畢生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志業,學生遍及政商學界。
Comments on “台灣「書院」如何「銜接」中華史?”